酯类油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类合成润滑油,大约是二战时期德国人为了解决坦克机车寒带启动的问题而开发出来的,后来被广泛运用在航空等领域。渐渐的转用到汽车运动中。先从化学角度说一下枯燥的合成。酯类基础油是由有机酸和醇催化脱水而成。常用的有双酯,多元醇酯以及复酯。
酯类产品含有羰基氧和醇基氧等多种形态氧原子,这是酯类合成油区别于一般矿物油的官能团,具有极性。而三类合成油以及PAO合成油的基础油都不含有这种基团。在润滑过程中,能在摩擦副之间形成厚的油膜对润滑效果很关键,含有极性基团的化合物更容易吸附在摩擦界面上形成有效的韧性油膜。而与此同样的功能,非极性合成油是通过外加添加剂实现的。从产品说明上可以看到诸如双酯,醇酯等字样,其实就是合成原料不同,反应机理大同小异。
双酯是由二元酸和一元醇,或者一元酸与二元醇酯化而成。多元醇酯是由多元醇与直链或者具有短支链的脂肪酸反应而成。而复酯是由二元酸和二元醇酯化成长链分子,再将端基的醇或者酸酯化,终得到高粘度的产品。从性能来讲,由于含有柔性较好的碳—氧链,所以酯类的优点在于宽泛的液态范围和低温流动能。就酯类本身而言,双酯类黏度较小,粘度指数比较高,其倾点一般都能够低于-60度。多元醇酯粘度比双酯大,黏度指数和倾点也不及双酯。300V低温启动型好于红线,就可以从产品的分子结构上找原因了(当然添加剂也是影响因素)。复酯类产品由于粘度很高,一般作调和组分,用来提高油品粘度。
酯类全合成机油,更强在哪里?
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酯类油也不例外,先说说优势:
1、热安定性能好.单纯从热分解温度来看,双酯类油一般在280左右,醇酯类超过300度。这跟其分子结构有关,以新戊基多元醇酯化而来的全阻化酯,分解温度更高。
2、极性结构赋予此类油特殊的润滑表现,容易吸附在界面上形成稳定的油膜,即使冷车状态也不至于*回流,提供很好的低温保护。打个比方,相比于矿物油类润滑油,酯基的极性官能团就好比壁虎的吸盘一样吸在摩擦副界面,即使低温冷车状态下也不容易脱落。
3、对添加剂的感受性较强。可以很好的与抗氧,抗磨等添加剂融合,协同。
酯类合成机油的劣势
酯类油大的劣势在于其水解安定性和材料的兼容性。由于含有极性基团,所以酯类油容易吸潮(用剩的记得把盖子拧紧了啊)。聚酯对纯水的稳定性还算不错,在酸碱环境下不稳定。由于机油中由于含有许多含磷,硫的添加剂,而且工作过程中会有磨损下来的细小金属颗粒,在金属催化下添加剂会产生酸性物质,进一步催化了酯的水解。酯类对某些结构的橡胶制品会有明显溶胀,也是其弊端之一。不过这些缺点都通过适当的改性添加剂缓解了。
酯类合成油有什么不一样?
酯类合成油含有羰基氧和醇基氧等多种形态氧原子,这使酯类合成油区别于一般矿物油的官能团,具有极性;而三类合成油以及PAO合成油的基础油都不含有这种基团,这是脂类合成油和普通合成油的大区别。主动吸附油膜和被动粘附油膜在润滑过程中,润滑油在摩擦处之间形成厚的油膜对润滑效果很关键,含有极性基团的化合物更容易吸附在摩擦界面上形成有效的韧性油膜。而与此同样的功能,非极性合成油是通过外加添加剂实现的。主要依靠一定的粘稠度粘附在摩擦界面上,这种粘附随着发动机停止工作,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回流脱落,油膜变得十分脆弱。依靠化学极性吸附而产生的油膜能够在发动机停机后长时间保持,为发动机提供不间断润滑。
版权所有 © 2024 星空·综合(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备案号:沪ICP备12039999号-4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 sitemap.xml